- 业务咨询电话: 0891-6372800
- 业务咨询电话: 0891-6373773
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我国要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没有贫困人口的脱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我国扶贫开发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前景最广的新兴产业。我国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市场需求旺盛,加上政府政策支持,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旅游扶贫是在具有一定旅游资源条件、区位优势和市场基础的贫困地区,通过开发旅游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一种产业扶贫开发方式。随着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特别是多层次、多样化的国内旅游需求快速增长,许许多多昔日偏僻的贫困乡村,随着外部交通条件的改善,特别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开通,以其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迅速成长为新兴旅游目的地,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宠,旅游扶贫优势由此不断凸显。
西藏目前依然是中国唯一省区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脱贫任务仍十分艰巨。下面结合《西藏山南市错那县勒门巴民族乡勒村旅游扶贫专项规划》简单分析下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山南市错那县勒门巴民族乡勒村精准扶贫工作开展。
一、 摸清贫困现状,找准致贫原因
我国扶贫开发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通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精准扶贫是相对粗放扶贫而言的,习总书记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
勒村是山南市错那县勒门巴民族乡的两个行政村之一,是山南市错那县勒门巴民族乡乡政府所在地,均为藏族或门巴族,现状产业主要以旅游业为主,茶产业为辅,同时还存在于集镇功能中的部分零售商业,因地处偏远,产业发展落后,贫困现象仍然存在。致贫原因主要分为:1、缺乏知识,贫困户中户主文化程度均为小学以下,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主动脱贫意识不够;2、因学致贫,贫困户中部分家庭存在子女就学,相关支出占家庭收入较大;3、因病致贫,部分家庭中有成员残疾,多病,甚至生活无法自理;4、缺乏引导,部分家庭缺乏土地和技术,不清楚脱贫渠道。
二、 发挥自身优势,创立旅游品牌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开展,西部地区交通条件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很多地区已具备开展旅游产业发展的能力,随着旅游产业深度发展,自驾游、徒步游、边境游、定制旅游等多样化的旅游形态逐步产生,满足游客求乐、求新、求趣、求我的旅游需求;在国内旅游业发展迅猛的宏观背景下,发挥西部贫困地区的后发优势,利用好国家政策条件,找准自身特色和目标市场,积极创立旅游品牌,是西部景区实现旅游快速发展的关键途径。
勒布沟位于门隅地区的中国控制带,作为山南市喜马拉雅南麓四大名沟之一,相传此处还是莲花生大师的修行地,已成为国家3A级旅游名胜区,是西藏山南市错那县境内波拉山南侧的一个著名景区。 勒村是地处勒布沟风景名胜区中的旅游村,且自身自然文化资源丰富,可依托勒布沟景区的旅游发展开展旅游接待服务。勒村现状优良级旅游资源包括色木扎森林、门巴拔羌姆舞、门巴戏、门巴特色建筑(石砌墙结构和干栏结构)、“玉罗”茶、特色美食(酥油茶、酸奶等)、林下资源(香菇、野木耳等)、门巴族著名人物(仓央嘉措、索卡尔瓦)与门巴文化相关连(莲花生大师、张国华将军)、门巴手工艺(门巴木碗、竹器编织、石锅),可进行重点开发;普通级旅游资源包括文学故事(神话、民间故事、诗歌)、门巴民族竞技、狩猎习俗、门巴服饰及饰品(朱褐色布袍、软底长筒靴、绿松石等)、“洛萨”节和萨嘎达瓦节、门巴风情(待客礼仪、婚嫁习俗、狩猎习俗)、节庆文化、门巴木板桥、特色农作物、中草药材,作为辅助性开发。
规划将勒村定位为勒布沟门巴风情特色旅游村,依托勒布沟景区的发展建设,把勒村建设成为极具门巴风情的旅游村,集特色住宿、餐饮、商业、休闲为一体,成为景区的重要节点。采用景区带动和创特色村寨二者相叠加的旅游精准扶贫发展方式,创特色村寨为内在发展动力,勒布沟风景名胜区带动勒村发展为外部发展机遇,最终形成内外合力稳步推进勒村经济社会发展。
三、活用“旅游+”,形成产业联动
勒村旅游扶贫专项规划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一核一带两圈层的结构,分别为游憩服务组织核、滨河峡谷景观带、茶趣农业体验圈层和森林生态体验圈层。游憩服务组织核作为勒村及周边区域的旅游活动组织枢纽,并作为旅游扶贫业态的重点区域,优先进行开发建设,同时结合勒村的集镇规划打造,把勒村集中居住区域分为三个区:居住区、旅游接待区、公共服务区,承担居住、公共服务、旅游接待等主体功能,植入民居改建、文化传习所、茶叶特色销售中心、民族家访点、农家民宿、手工艺作坊、特色餐饮点等项目;茶趣农业体验圈层依托勒村茶叶种植基地,打造茶趣休闲农庄和“玉罗”茶品牌,引导游客进行采茶、制茶体验,并疏通各茶叶种植点,形成步行线路;森林生态休闲圈层充分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依托色木扎景区及周边森林区域,结合游步道、观景平台、标识系统、森林小屋、野外拓展场等开发森林生态健康步道体系;通过旅游发展带动,形成“旅游+文化”、“旅游+农业”、“旅游+手工业”、“旅游+生态”等多产业联动发展的综合经济形态。
四、引导村民参与,实现精准扶贫
伴随勒布沟景区发展,勒村旅游市场也正在发育中,商业机会较多,起初发挥当地政府的招商引资能力,获取援藏省份湖南、湖北、安徽企业以及山南本土企业、村民个人联系企业的支持。企业类型主要为金融保险业、旅游服务业,吸收外来企业的管理经验,提升勒村商业的造血能力,以直接出资的方式为主,对门巴拔羌姆舞、门巴戏艺术团,“玉罗”茶旅游商品,商业经营等领域进行投资。
农民参与机制采用农业合作社+企业的方式,成立管委会,在管理成员占比中,农户占60%,企业40%,同时成立勒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采取农户以户为单位,采用人力、资金、房屋使用权的方式入股,企业以资金+管理入股,分红采用月份、季度、半年、一年逐步过渡分红时间,自愿原则选择现金支付或红利再投资的方式,设立扶贫专项资金,定期定量发放给贫困户。
通过设立旅游开发知识技术培训中心来统筹勒村旅游人才培训,邀请内外部专家、领域杰出人员担任培训讲师,根据课程特点以讲授和实操的方式,为旅游从业者及全体村民进行培训,改变“等、靠、要”的惰性心理,提升行业技能,建立从业自信心,自发地参与旅游开发,并最终实现脱贫致富。
结语:
旅游扶贫是造血式扶贫,可以产生持续效益,既能改变贫困地区的经济面貌,又能改变贫困群众的精神状态,扶贫先扶志,只有在社会心理上帮助受助者摆脱既有的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和文化环境,耐心地搀扶他们走上脱贫之路,让贫困群众看到未来美好生活的希望,培养其主动脱贫的内生动力,才能收获真正的反贫困成果。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旅游扶贫不是简单的、单方面的给钱给物帮扶,而是开发当地的特色旅游资源,形成特色旅游产品,构建旅游产业链,吸引外部旅游消费市场,带动当地贫困人口就地参与旅游经营服务实现脱贫的开发方式、产业化扶贫方式,因而具有明显的培育优势产业、增强发展能力的造血功能。
上一篇:激活旅游意识 推动“人人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