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业务咨询电话: 0891-6372800
- 业务咨询电话: 0891-6373773
门票经济是指旅游景区依靠门票收入而形成的经济。对国内绝大多数旅游景区来说,门票收入是其主要经济来源,随着旅游市场的日益成熟和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传统的门票经济已难以满足景区发展的需求。2018年以来,国家持续推动景区门票降价,成为全域旅游蓬勃发展下旅游业转型的风向标,门票降价将倒逼旅游景区转型,助推景区从“门票经济”转向“产业经济”。
一、门票经济阻碍景区优质化发展
门票收入虽然短期内可以为景区带来可观的收益,但在新时代背景下,其局限性日益凸显。
限制游客进入消费。门票在较多情况下是限制游客进入的门槛和先决条件,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游客进入景区进行消费。
阻碍景区创新和发展。景区对门票经济产生依赖性,容易忽略旅游产业、旅游产品的创新开发完善;同时单一的收入模式使得景区缺乏足够的资金和动力进行创新。
景区知名度传播受限。高昂的门票价格会导致游客数量减少,限制了景区知名度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
景区的抗风险能力不强。景区经营模式和收入来源单一,在经营上较缺乏灵活性和抗风险能力。
游客体验与满意度受到影响。游客对景区的服务质量期望与门票价格成正比,一旦有不满意,景区的声誉和游客回头率将会遭遇打击。
▲西藏布达拉宫
二、去门票经济促进景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去门票经济,促进景区转型升级,增加景区二次消费,为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助益。
助力景区构建完整的旅游产业链。去门票经济促使景区拓展多元营收渠道,推动形成旅游产业链效应,其价值远超过单纯的门票收入。
推动景区开发多元化、高品质旅游产品。促使景区自身进行业态创新和产品升级,形成新的供求平衡,提升景区的品质和服务质量。
提高游客的复游率。通过降低或取消门票费用,景区的进入门槛降低,游客更愿意多次访问景区,从而提高了复游率。
促进创新与智慧旅游发展。去除门票经济依赖,在文旅发展新趋势下,促使景区能自发打造智慧文旅建设,提供更丰富的在线服务和产品,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加强区域发展与社区参与。景区的发展带动旅游相关产业的发展,可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进而促进了社区的凝聚力和可持续发展。
三、西藏景区如何跳出门票经济,激发消费新动能
2023年,在“冬游西藏”期间,除寺庙景区外,西藏自治区所有A级旅游景区免费游览,吸引了大量游客,西藏在2023年1月至6月期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424.11万人次,同比增长41.15%,旅游总收入达到260.39亿元,同比增长47.51%。
结合“冬游西藏”政策实施情况,去门票经济也能更好地促进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基于当前旅游市场的日益饱和与同质化竞争的现状,未来西藏景区去门票经济后,如何拓展新的旅游收入增长点,开发新产品新业态,促进西藏景区消费转型升级,形成更加健康、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是西藏景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着眼于西藏旅游景区门票经济发展现状,结合未来发展趋势,重点提出以下方面的措施。
▲西藏日喀则日出
(一)促进多元消费业态融合,创新二次消费模式
解锁美食经济,释放消费活力。开发景区特色美食,结合地方特色,推出地道的小吃,以满足游客的味蕾需求;引进地方老字号店铺、特色餐饮店铺等,借助当地饮食文化,营造丰富多元的饮食文化氛围;严格把控景区内餐饮服务质量,确保食品卫生安全;运用创新的营销策略来吸引游客,在景区内举办特色美食节、烹饪大赛等活动,提升景区餐饮品牌知名度与影响力。
▲易境项目:室内设计·扎日乡精品民宿及旅游附属设施建设
聚焦旅宿经济,解锁消费密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住宿选择;提升住宿设施的品质与特色,让游客愿意在景区内过夜,从而增加住宿及相关消费;加强住宿设施的软硬件建设,硬件方面要注重民宿的设计和装修风格,注重与景区的主题和文化相融合,软件方面注重提供优质的住宿服务和个性化的旅游咨询服务;加强员工的服务意识培训,为游客提供更准确、全面的导游服务。
探索演艺经济,赋能夜间消费。依托当地独特的文化资源,通过数字技术加持,积极探索演艺经济,不断创新夜间消费场景;根据景区类型丰富夜间游玩项目,推出夜间游船、夜间徒步等夜间观光游览项目,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制作、民俗表演、文化讲座等文化体验项目;打造景区夜间市集、文化展览、灯光秀等活动,吸引游客在夜间观赏;延长景区餐饮业营业时间,满足游客夜间餐饮需求;多渠道宣传夜间经济活动,吸引更多游客。
▲易境项目:旅游规划·西藏旅游夜经济发展研究
(二)以文化赋魂景区产品,塑造文旅特色化品牌
挖掘文化价值,加强文化资源的价值转换。深入挖掘景区在地文化资源,将其转化为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和文化活动,增强文化旅游的吸引力;通过数字化手段,如数字展览、云直播等,拓宽旅游者体验的边界;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游客可以参与体验的项目,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举办特色节庆活动,提升游客参与度,充分体验西藏的传统节日文化魅力。
研发文创产品,为景区文旅消费增添活力。加强景区文创商品的设计、研发、生产、销售,构建研、产、销一体化的旅游商品体系;整合景区内农特产品、文创产品资源,打造景区“伴手礼”;加强景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推广和创新,打造民族文化创意产品和旅游商品品牌;举办“大众化”创意商品赛事,提升旅游商品的原创能力、研发设计水平与社会影响力。
(三)推动景区与科技结合,打造沉浸式文旅场景
开发数字体验产品,提升项目体验。利用数字技术、声光电等技术,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提供沉浸式互动体验、虚拟展示和智慧导览等服务,通过科技和景区场景的完美结合,为旅游者呈现心灵震撼的视听盛宴,为西藏文旅新场景的体验品质赋能;充分挖掘景区自然风貌、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等元素,强化产品开发和形象打造,丰富景区生态和人文内涵,提升景区核心吸引力。
▲易境项目:山南错那勒乡边境特色小镇规划-获全国旅游规划扶贫示范成果奖
发展数字文旅产业,促进产业转型。依托数字化技术方式,构建景区线上游览系统,为人们呈现出一种宅家“云”游西藏景区的新方式。同时通过“旅游+直播”、VR等技术为游客提供更加沉浸式的旅游体验,使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西藏各景区的特点和历史,提升公众兴趣,促进线下旅游发展。
(四)提高景区智慧化水平,创新景区文旅新模式
搭建西藏景区智慧服务平台,增强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搭建景区智慧服务平台,为游客提供购票、预约、导览、支付、评价一站式服务;建立西藏旅游景区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平台,为游客提供即时、便捷、快速的线上查询与咨询服务。
搭建景区智慧管理平台,提高景区的运营效率。景区内部精准采集人流、车流、空气质量等基础信息各项数据,实现景区智慧调度;对外接入第三方营销平台实现游客数据分析,为精准营销和个性化服务提供依据。
(五)完善景区旅游基础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推动景区可持续发展。坚持以游客为中心,持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为游客提供优质暖心服务、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不断提升旅游综合服务品质,推动景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提升文旅服务品质,提升景区的整体形象。制定完善各项旅游服务标准;通过导游专业化培训,加强导游服务水平提升,为游客提供优质的讲解服务,增强游客体验,增加景区对外美誉度和提升景区整体形象。